大型高清电视纪录片 《千年菩提路》 项目简介 项目名称:《千年菩提路》 出 品 方:北京嘉源海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 项目类型:大型高清电视纪录片 集数设置: 发行版 42集 每集30分钟 播出版 未定 项目定位: 佛教自2000年前的东汉时期传入中国后,于弥补儒学在人的终极关怀方面的欠缺之余,又与中国本土文化从不断碰撞融合,而至于生根发芽,最终成为支撑整个华夏民族的三大文化基石之一。 大型高清电视纪录片《千年菩提路》将深入中国大地乃至周边邻国的名山古刹,探寻历代高僧苦修弘法的悲行大愿,以历史和人文为审美取向, 避免教理教义的讲解及探究,以期梳理出一条中国佛教传承、发展2000年的历史脉络,还中国佛教原本清晰的形象。 创作缘由: 永平8年,公元65年,古印度僧人摄摩腾、竺法兰徒步穿越帕米尔高原,以白马驮带经书和佛的画像,来到东汉辉煌的首都洛阳。自此,一个名叫“佛陀”的印度圣者那智慧的声音便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回响了2000年。从悠远到真切,由隐约而振聋发聩。 今天,我们看到汉语、藏语、巴利语等三个语系佛教在中国大地上并存,我们看到谈佛学佛的人越来越多,我们看到佛教名山的香火日炽一日。但是另一方面,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一派兴盛的背后,人们对佛教的误解其实是越来越多,距离佛陀的智慧也越来越远了。 那么佛教为何选择了中国?儒释道曾经有过怎样的碰撞与融合?历代大德高僧谱写了多少传奇华章?佛教又为每个华夏子民构筑了怎样一个精神的家园? 已故前中国佛协主席赵朴初居士曾经这样写道:“人类文化发展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不可能完全割断。我们要汲取传统文化中一切有价值的精华来充实发展社会主义的民族新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也包括佛教文化在内。”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基于全面梳理中国佛教历史的宏大愿心,基于建设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历经五年精心筹备,我们终于获准走进中国大地的每一个佛门重地,用我们的镜头记录下那一尊尊庄严的佛像,那一处处修行的胜境,那一摞摞传播久远的经书,那一个个存留在历史中的高僧大德。 这是一个难得的机缘。 这是一次规模空前的制作。 有中共中央统战部、中国国家文化部、国家民委、国家宗教事务局、国家旅游局、国家文物局等国家六大部委鼎力支持,有楼宇烈、温金玉、李应来、陈红星等一批中国佛教界专家和学者,为节目的内容严格把关,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千年菩提路 》必能于尽展中国佛教魅力之余,引领我们每一个人,对中国佛教的历史及现状进行一次全方位的探寻和解读。 制作阵容: 《千年菩提路》将采用目前最先进的HD高清电视技术,按照国际标准进行拍摄和制作。其创作团队云集了当下中国纪录片创作的精英。在《故宫》原班创作队伍的基础上,摄制组还在音乐创作、三维制作以及再现拍摄等环节上邀请国内外的顶尖专业人士和制作团队加盟。他们的到来无疑将为该片的制作水准提供强劲的保障。 主要内容: 《千年菩提路》将以寺庙的兴衰、人物的命运、不同佛教宗派的法脉传承为线索,勾勒中国佛教2000年来传播和发展的历史轨迹。其主要内容涉及32个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寺庙以及与之相关的大德高僧。 附 分集梗概: 白马驮经(上、下集) 新的千年已经来临。 当时间带着战争的硝烟,以及无数帝王将相、名流高士渐渐远去以后,在中国洛阳,在古老的邙山脚下,一个来自朝圣者的顽强足音,已经在洛河北岸绵延流淌了2000年。 集中了中国有佛教以来许许多多个“第一”的白马寺,传说其名字源于“永平求法”,源于“白马驮经”的故事。 今天,我们蓦然回首,却发现当年求来的竟是一种更加开阔的思维,而白马驮来的是我们祖先所未曾关注过的整整一个人类彼岸的世界,是中华民族所赖以繁衍传续的其中一块文化的基石。 白马寺的故事告诉我们,中国佛教绝不仅仅是佛像、佛经、僧尼和寺庙,佛教其实就在每一个中国人的一言一笑中,佛教就在你和我同样流淌的血液里。 净土信仰(上、下集) 自魏晋以降,净土信仰以其简单易持的修行法门赢得了广泛的影响,以至于今天已经成为信众最多的一个佛教宗派。 翻开2000年的中国佛教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到,在早期印度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的初步融合,在佛教由高墙大院的皇宫秘术逐步演变成为中国普罗大众的精神资粮,在佛教不断走向中国本土化的每个进程中,净土信仰无不起过至关重要的作用。 现在,仅凭口宣“南无阿弥陀佛”以及手持念珠这两个由净土宗流传下来符号,每一个中国人都能迅速勾画出一个中国佛教僧侣的标准画像。 而这一切,居功至伟的不能不首推庐山东林寺的释慧远。他以及他以后的历代净土祖师们的身体力行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广泛且深远。 东行记(上、下集) 他是一个外国人,却一路东行来到中国,不惧危难,以弘扬佛法为己任; 他的一生充满传奇,曾于出家后被迫娶妻生子,曾被指责不守法度; 他被皇帝视为国之重宝,从而直接导致了一场抢夺他的战争; 他在当时世界的中心——长安主持着规模空前的佛经译场; 他对弟子立下誓言,自己主持翻译的佛经300余卷,如果没有谬误,那么他的身体焚化后,舌头将不会焦烂。 他,就是所译汉语佛经至今流传最广的一代佛学大师——鸠摩罗什。 师戒 自从有了僧团,随后就有了戒律。那么什么是戒律呢? 弘一法师说: “……有一天佛看到地下不甚清洁,佛随手就拿扫帚来扫地,于是许多的大弟子,看到佛既亲身扫地,也就过来帮扫,一时就扫得十分清洁。扫了之后,佛即到讲堂里去说法,说:若人扫地,能得五种功德……” 惟贤法师说: “……僧团生活本来没有戒律,比如过午不食吧,有一次一个僧人夜晚去乞食,正好下大雨,雷电中一位孕妇看到了,吓倒在地,于是妇人向佛抱怨。以后,佛就规定过午不食了。……戒律被制定出来很多年都没有人犯规,是在多年以后才有人犯戒。……” 在福鼎的平兴寺,我们看到: 守戒的僧人,虽然头上没有烫戒疤,但面容、神态异常美好;于是他的心照见你的心也美好起来,见彩云、见飞天、见自性。 东土释迦(上、下集) 晨钟幕鼓,时光流转,古寺在这一份挥洒不去的悠远与沧桑中,伴隋梅花开花谢1400余年。 “国清讲寺”, 一个“讲”字恰好道出了国清寺在中国佛教历史中的渊源和地位。 这是一代帝师的修行道场。 这是中国佛教第一个宗派的祖庭。 这里至今仍然传承着智者大师所创立的天台一脉的博大圆融的佛家精神。 帝国高僧(上、下集) 我们驱车奔向这座古城,去寻找唐朝,寻找长安,寻找玄奘。 历史的痕迹已经模糊不堪了。好在我们身上流着和他同样的血,使我们能够透过现代物质文明的滚滚洪流,依稀窥见他踽踽独行的身影。 玄奘,中国佛教思想的集大成者,中国佛教文化最高潮的推动者,中国最具世界影响力的知识分子。 少林寺(上、下集) 一座闻名天下的古刹。 “天下功夫出少林”。 世界上迷恋中国武术的人们将这里奉为圣地,喧嚣之上,人们似乎忘记了,这里还是达摩“面壁九年图破壁”的地方,这里是中国禅宗的祖庭。 禅宗之静,武术之动,如何合而为一?那些名扬四海的少林僧兵,难道不受杀戒的约束吗?少林功夫,是传自达摩祖师吗? 穿越现实与历史的迷雾,我们寻找达摩,寻找真正的少林…… 六祖慧能(上、下集) 这是一位佛教宗师的一生传奇。 他出生在流放犯人的边荒之地; 他幼年丧父,在贫穷困顿中长大; 他曾经是一个以砍柴为生的樵夫 他没有上过学,是一个文盲; 他一闻而悟,千里求法 他为法忘躯,历尽艰辛 他领禅宗衣钵,开顿悟法门,成为中国佛教承前启后的一代宗师。 他建立了中国化、生活化、平民化的禅宗体系,使当时佛学思想界如风行草偃,气象一新,影响所及,整个文化领域无不因其溶铸而生机勃发。 本片通过对禅宗六祖慧能一生的故事介绍,让人们了解在中国佛教历史中,禅宗是如何中国化、社会化、平民化、生活化的发展历程。 守望华首(上、下集) 从迦叶尊者到虚云大师;从蜀汉有寺到今天汉传、藏传、南传三系佛教在此集结。华首门,这个矗立在鸡足山的佛教圣地,始终默默守望着这片苍山洱海间不息往还的挑夫、马帮以及帝王将相,任时光奔流。 瞬息即起的云雾呼吸便散;山间隐居的行者隔崖相望;般舟道传出佛号悠远清凉。 佛祖捻花、迦叶微笑;这片山峦,这片道场,历经千年,温和而坚决。 终南山 没有人能数清楚终南山里曾经有多少寺院,或者有多少隐士的茅蓬。从华夏文明在中原兴起,长安城正南的终南山里就开始有修行者的踪迹。 今天,终南山的春夏和秋冬跟数千年前或许已经有很多不同,但是每一个前来探访隐士又失望而归的人都会突然间意识到,正是这条地处中国西北的古老山脉,一直代表了中国汉文化的内省方向,成为中国文化一个深刻反思的场所。 清凉五台山(上、下集) 作为文殊菩萨的道场,被称为“清凉胜境”的五台山位居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自东晋十六国时起,各宗高僧来台活动 ,都把五台山作为弘法传宗的基地,在这个舞台上演绎着中国佛教史上的风雨兴衰。一千七百余年间,五台山佛教呈现出显密诸宗并弘,汉藏佛教共存的独特风采。同时,五台山亦因文殊菩萨道场的缘由,成为汉、藏、满、蒙、土各民族尊奉、海内外知名的佛教圣地。 本片将采用五个导演分别拍摄五个短片的手法,来展示这个人文积蕴深厚的佛教文化重地。 光明峨眉山(上、下集) 走进大大小小的依山而建的寺院,让人倍感庄严的不仅仅是它川南风格的寺院建筑,它精美的塑像,在这些出家人清澈的目光里,我们看见了光明。 的确,峨眉山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光明山。它是与佛陀的智慧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没有光,大千世界只能沉于漫漫黑夜之中,没有光,我们黑色的眼睛只能看见黑色,没有光,我们的心灵就无法得到智慧的滋润。 峨眉山作为普贤菩萨的应身道场已有两千年的历史。如果说佛教是行为的,实践的,最集中地彰显这种实践精神的就是普贤菩萨,他的十大行愿是佛门修行的重要法门。 在普贤的行愿中,我们又能感受到什么?让我们走进峨眉山,去了解它的历史,它的传奇。 普陀洛伽(上、下集) 佛因山而兴盛,山因佛而扬名。正是佛教传入后,重新赋予了深厚的宗教文化,才使这个传说中的仙岛成为名闻遐迩的天下名山。 什么是大慈大悲?什么是观世音? 如果你能暂时抛却浮躁,远离都市的喧嚣,来到这一片海天佛国,听梵音讽诵、看海天一色,或许会有机缘重新认识你的人生。 九华金地藏(上、下集) 安徽九华山,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唐代开元年间,九华山被辟为地藏菩萨道场。而大愿地藏菩萨与大悲观世音菩萨、大智文殊菩萨、大行普贤菩萨不同的,是他由一个实实在在的人,古代一位外邦王子——新罗僧金乔觉证得无上菩提后劝化、度脱世人,后被尊为金地藏,是一个真实的比丘形象。 金乔觉于九华山潜心修行75年,99岁圆寂。圆寂以后三年“颜状鲜活如生,升动骨节,其声若撼金锁”,建塔之后,“塔址发光如火,光成圆状”。现在流传于世的地藏菩萨形象是光头、手持宝珠及锡杖,为阎罗王之化身。 如今,我们在九华山方圆百里的村镇中依然随处可见人们故老相传的礼佛习俗,如每逢节日拜山、途中不能回头、不能交谈,过年家家吃素等等。 而号称“百戏之首”的古老戏曲“目连救母”更保留着许多古老的质朴和神秘。 莲师的足迹(上、下集) 雅鲁藏布江中部流域这片肥沃的土地,古称“卫藏”。相传由莲花生大师亲手建造的西藏历史上的第一座佛教寺院——桑耶寺今天仍然矗立在这里。 桑耶寺,藏文意为"无边寺"、"超出意想寺"、"不可想象寺"。 桑耶寺,由于其三层主殿分别呈现出藏、汉、印度三地的建筑风格,故又名“三样寺”。 这里,诞生了西藏第一代佛教僧人; 这里,是西藏第一座"佛、法、僧"齐全的佛教寺院; 这里,是西藏历史上第一座佛教译经院; 这里,还有神秘的青扑山、伏藏、西藏度亡书…… 这里是藏族佛教文化的开始之地,当代藏族文化的本原之一。 大昭、小昭寺(上、下集) 在全世界的佛教信徒心中,大昭寺,是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圣地。因为这里供奉着佛祖释迦牟尼的十二岁等身像。它见证了汉藏之间长久以来所形成的亲情血缘关系,见证了宗喀巴大师辉煌的成就,见证了第一世达赖喇嘛及第一世班禅的诞生。 而供奉着佛祖八岁等身像的小昭寺,随着时代的变迁,如今已成为藏地僧侣们修习藏传佛教密宗密法的最高学府。 本片通过对大小昭寺建筑历史和人物故事的介绍,探寻藏传大乘佛教生命力的源头,发现汉藏同胞一致的精神信仰追求之所在。 布达拉宫 它屹立于雪域高原的红山之巅。 它曾是吐蕃王朝的皇宫,而后又成为历代达赖喇嘛的冬宫。 它有着辉煌的建筑艺术成就,浓缩着藏民族文明发展的历史,被视为西藏文化的集大成者。 布达拉宫,今天虽然隐去了权力的光环,却依然在世人面前彰显着它独特的魅力。 拉卜楞寺(上、下集) 距今三百年前,一位在西藏修行多年的僧人回到了甘南的故土。他期望在家乡修建一座寺院,一座“成佛永世栋梁的寺院”。显然,这座被称作“拉卜楞”的新建寺院在很多方面不占优势。它没有布达拉宫大昭寺那样深厚的历史,也没有塔尔寺那样特殊的背景,更没有甘丹寺那样显赫的地位,何况它远离藏传佛教的中心——拉萨。它随时都有可能被时光湮没在历史的长河,就像曾经的一座座寺院。 然而三百年过去了,从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一座经堂开始,如今,它拥有六大学院,几千名僧人,十一世班禅经师嘉样嘉措,七世贡唐经师华尔丹嘉措等众多高僧…它是如何走到了今天?在岁月的冲刷中依然挺立?这一切的背后又该有着怎样的动荡与沧桑? 雍和宫 过去,它为了传播藏传佛教用来保全“大清基业万年盘石之安”。 现在,人们在这里许下愿望,播种希望,祈求吉祥。 它是北京三千寺庙中最与众不同的一个,从雍亲王府到雍和宫,它是一代圣王的诞生地,又是藏传佛教转世灵童的掣签地。它曾联系着政治和宗教,同时又是蒙、藏、汉民族融合的一座桥梁。 作为曾经的皇家寺庙,雍和宫25米高的未来佛预示着56亿7千万年以后的故事——众生说法。 南传佛教 聚居在云南省西南部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全族信奉上座部佛教。每座村寨至少都有一座佛寺。每个少年男子都必须出家一次,在寺中学习文化。传承千余年的傣族上座部佛教,融合了地域和民族的文化风俗,超出了纯宗教的意义,所有的民众对自己的信仰,都怀着一种亲切的感情。 法门寺(上、下集) 1981年8月24日,一道闪电,击倒了陕西扶风县法门寺的宝塔,也开启了一个埋藏千年的秘密。 在倒塌的古塔下面,人们发现了一座隐秘的地下宫殿。在2000多件唐代稀世珍宝的簇拥下,世界独一无二的,佛祖释迦牟尼的指骨舍利,面世了。 一同出土的,还有一块石碑,记录的是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出自1000多年前一位唐代高僧之手。 这些沉睡了1113年的文字,透露了大唐帝国盛极而衰的秘密,从中,我们更读到了人们在追寻真谛的道路上,曾经有过的热诚与迷失…… 洗石庵(上、下集) 世上有史记载的第一位比丘尼的灵骨舍利,背后是一段上海滩大家闺秀的传奇人生。 洗石庵,在这个雅致而不同寻常的尼庵,云门宗第十三代传人宽能法师将劳作、茶艺以及修行融为一体,四十年践行生活禅,使洗石庵铅华洗尽,成为两广佛法的一处圣地。 灵隐寺(上、下集) 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这两句诗无疑是灵隐寺在江南文化史中地位和形象的真实写照。 慧理、永明延寿、骆宾王、济公。。。。。。儒释相融,禅净合一。 久远的传灯历史,丰厚的宗教及人文积蕴,使这个飞来峰下的“仙灵所隐”之地至今仍然于幽静之中透露出勃勃生机。 法海真源: 一段中国历史的传奇,从起始到终结,背后往往映衬着一个政权的由盛及衰。 一座源于表彰忠烈的寺庙,屡毁屡建,先后更换了好几个名字。每个名字既代表着一种迥异的性格,更浓缩了整整一个朝代的悲欢命运。 法源寺,在1000多年的世事变幻中,早已不是最初的模样,但这里所弘扬的“法海真源”的佛教精神,却一直传承了下来,至今生生不息。 ......
1.天地之间(紫禁城) 2.至大无外(广场) 3.有容乃大(午门) 4.五凤朝天(五凤楼) 5.四面玲珑(角楼) 6.玉带天河(内金水桥) 7.威猛铜狮(太和门狮子) 8.皇帝归宿(太庙) 9.大地色彩(社稷坛) 10.国家仪式(太和殿广 场) 11.检阅天下(三大殿台基) 12.光影时间(日晷) 13.帝王心镜(牌匾) 14.金砖墁地(金砖) 15.座拥天下(宝座) 16.六龙御天(金柱) 17.为君之道(匾联) 18.镇殿神符(符牌) 19.巧夺天工(斗栱) 20.金光灿烂(琉璃瓦) 21.吉祥瑞兽(角兽) 22.中国建筑(木建筑) 23.中间意味(中和殿) 24.皇家殿试(保和殿) 25.最大构件(大石雕) 26.王者中轴(中轴线) 27.龙飞在天(龙) 28.龙宫未故(龙子) 29.门钉纪事(门钉) 30.紫禁天街(天街) 31.御门听政(乾清门) 32.正大光明(乾清宫1) 33.深宫传说(乾清宫2) 34.传国宝玺(交泰殿1) 35.天地交泰(交泰殿2) 36.皇帝大婚(坤宁宫1) 37.萨满祭祀(坤宁宫2) 38.时间机器(奉先殿) 39.清风尚武(箭亭) 40.宫廷绘画(如意馆) 41.秘书班子(内阁大堂) 42.皇家藏书(文渊阁) 43.皇帝学堂(文华殿) 44.以心传心(传心殿) 45.大内出版(武英殿) 46.玄武大帝(钦安殿1) 47.庇佑大明(钦安殿2) 48.皇家选秀(顺贞门) 49.皇宫禁苑(御花园) 50.再见紫禁城(神武门) 51.隐形的历史(隐形的历史) 52.元代记忆(断虹桥) 53.澡身浴德(浴德堂) 54.后宫前朝(养心殿) 55.垂帘听政(东暖阁) 56.勤政亲现(西暖阁) 57.权利中枢(军机处) 58.皇帝书斋(三希堂) 59.皇帝卧室(后寝) 60.水晶之愿(体顺堂) 61.帝师之间(毓庆宫) 62.顺天承乾(东西六宫1) 63.六宫余韵(东西六宫2) 64.后宫豪院(储秀宫) 65.红楼一梦(长春宫) 66.景仰仁德(景仁榜) 67.海棠依旧(永寿宫) 68.甄选后妃(翊坤宫) 69.前世今生(建福宫花园) 70.潜龙飞天(重华宫1) 71.潜邸重华(重华宫2) 72.皇子宫区(南三所) 73.菩提树下(英华殿) 74.月满西楼(慈宁宫) 75.宫墙内外(城墙) 76.道法自然(延庆殿) 77.紫禁寒暑(御寒与祛暑) 78.皇室炊烟(皇室饮食) 79.龙袍袈裟(雨花阁1) 80.宫中坛城(雨花阁2) 81.珍妃之死(珍妃之死) 82.长寿天下(千叟宴) 83.翠玉江山(大禹治水玉山) 84.一诺千钧(文峰石) 85.魏晋风流(禊赏亭) 86.倦勤归正(倦勤斋) 87.手工艺再现(倦勤斋修复1) 88.通景画修复(倦勤斋修复2) 89.画壁九龙(九龙壁) 90.移天缩地(太湖奇石) 91.尘封佛国(梵华楼1) 92.寂静的花(梵华楼2) 93.芸芸众神(城隍庙) 94.内廷恭造(造办处) 95.水火之间(故宫消防) 96.洗心防患(斋宫) 97.奉天承运(玄穹宝殿) 98.戏乐升平(畅音阁) 99.瑰丽庄严(传统建筑工艺) 100.看见看不见(新旧影像对比)
本次的纪录片《人在三和》,不仅跟随打工者的视角,去酒店当临时工, 还采访了来三和围观旅游的留学生,和著名的4块钱“挂逼面”双丰面馆老板。 在五星酒店打工1小时12块,忙到半夜工钱84块,还要付10块钱给黑车老板,而五星酒店年会一桌饭就要一万多。 三和大神出名之后,越来越多的人来三和围观,买瓶大水,来一碗挂逼面,体验一下三和大神的生活。 双丰面馆老板是个实在人,自始至终为三和大神们提供四块钱的挂逼面,利润虽少,但从他的言语中可以感觉出是凭着良心在做事。
1901年底,四川巴县(重庆)富商邹家三少爷--17岁的邹容,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满怀革命壮志离家出川,沿江东下,渡海赴日本留学。在东京,邹容认识了革命家陈天华和留日女学生岑芳,和他们一起参加爱国活动。当召开"亡国纪念会"的爱国自由受到清政府和日本警视厅的干涉阻挠后,邹容义愤填膺,以满腔的革命激情写了《革命军》一书,号召推翻清政府的腐败统治,建立共和政体的独立、自由的中国。清学监闻悉后,胁迫邹容交出文稿,邹容严词拒绝。在陈天华的建议下,邹容将《革命军》文稿送请著名政治家章太炎先生审阅指正。不久,章太炎被日本当局驱逐回国,留言勉励邹容,使他深受鼓舞。当时,沙俄侵占我东北领土,东京留日学生召开拒俄大会,学监姚文甫等奉命禁止。邹容在大会上挺身而出,揭发了姚文甫的卑鄙勾当,并剪去了姚文甫的辫子。故此,邹容也被日本当局驱逐回国。邹容到上海后,同章太炎建立了兄弟般的革命友谊。在章太炎的协助下,主办《苏报》的陈梦坡父女筹资出版了《革命军》大力宣传。清政府勾结英国租界当局,将邹容、章太炎逮捕入狱,发生了震惊中外的"苏报案"。邹容的挚友岑芳带着孙中山先生的关怀,从日本赶回上海声援"苏报案"。邹容在法庭上进行坚决的斗争,回狱后横遭英狱警毒打摧残致病,终被迫致死。年仅21岁的邹容,为实现《革命军》的理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为辛亥革命的爆发担当了马前卒。
一位留学后移民美国的中国同志,他和他的同性伴侣在美国通过代孕生子创造了一个彻底的现代家庭。但现在他的难题是如何向他那非常传统的中国父母和亲戚介绍自己的伴侣和孩子...…
上世纪四十年代,加州理工学院终身教授钱学森(陈坤 饰)因为美国兴起的反共言论而备受打击。他的尖端技术研究被迫中止,并被责令出境。钱学森心系祖国,归心似箭,而意识到钱学森的巨大价值的美方又对其归国设置了重重障碍,甚至以间谍罪逮捕钱学森。最终,宣告无罪的钱学森被长期软禁在家 中。 钱学森写信辗转与祖国取得联系,周恩来授命用11名美国战犯飞行员换回了钱学森。 面对新中国技术、人才、工业等各方面的空白,钱学森带领科研人员从仿制入手,根据现有技术和条件逐步研究、完善,奠定了中国导弹的基础。 1960年11月,第一枚导弹试射成功。 1964年10月,第一枚原子弹试验成功,钱学森又承担起了研制火箭运载原子弹进行远程攻击的任务,他带领科研人员克服了天气地理等困难,完成两弹对接,1966年10月在罗布泊靶场成功试射新中国第一枚核导弹! 晚年的钱学森对妻子(张雨绮 饰)充满愧疚,但妻子的理解让他倍感安慰。
在辞旧迎新之际,邓亚萍等,邀请一年来的新识旧友,相聚家中,以美食相约,让情谊入味;回首过去,畅聊现在,展望未来。感恩2022,有喜,有伴,有《喜饭》。
1994年7月9日深夜,山东济南市的天桥,传来了两声沉闷的枪声,打破宁静夜晚,一时时,警灯闪闪,警笛长鸣,天桥刑警立即出动,赶到现场,迅速展开侦查布控工作,侦查人员从蛛丝马迹入手,排除疑点,层层剥茧,终于把凶杀罪犯捕获,成功侦破凶杀大案。 本剧以山东济南天桥区公安公局刑警大队全体警员侦破一个带黑社会性质的犯团伙,并最终使全部罪犯落进法网的真实案件为主要情节而编成,其中有杨斌集团覆灭记、令人发指凶杀案、连环强奸案、无名分尸案等系列真实案件,这是一部重案刑侦纪实电视片。
《中国梵高》讲述世界最大的油画复制工厂 - 深圳大芬油画村的农民画工,在多年复制西方经典油画之后,如何面对现实、对面自我、道德、艺术追求的多重选择。 《中国梵高》记录了大芬画工转型的路途中所遇到的困难、挣扎,绝望与希望,个人理想与现实生活的碰撞与妥协。大芬画工的转型同时映射了21世纪中国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转型中的复杂与矛盾,也批判了当代主流艺术圈的排他性,和社会赋予艺术价值的荒诞性。
2018世界杯预选赛正在各大洲展开。在亚洲区的12强赛,中国队第二场在主场以0:0与伊朗战平,两场1负1平积1分。在此时,BBC也把目光聚集到了中国足球身上。此前,我国已经制定了2050年中国足球达世界顶峰的宏伟计划(《中国足球中长期发展规划(2016-2050)》):截止2020年中国将有5000万人参与足球;未来十年中,中国将会建造或修缮6000个运动场馆,办立5万所足球专门学校;中国的目标不仅是参加世界杯,而是主办世界杯。
故土在战争中沦陷,大学被占领、被炸毁。一群十八九岁的青年学生,他们匆匆出发,徒步南迁,横穿湘黔滇,最终在昆明高原组建临时大学——由清华、北大、南开联合成立的西南联大。 他们穿过一座城去听“史上最好的国文课”,听托赛里的《小夜曲》,也和先生们一起抱着书跑警报、加入飞虎队. ..... 对这些今已年过九旬的“九零后”老人而言,西南联大不是一段尘封的历史,而是依然鲜活如初的青春记忆。 杨振宁、许渊冲、潘际銮、杨苡、王希季、马识途......16位平均年龄超过96岁的联大学子联袂“出演”,带你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群星闪耀的年代。
张玉锋:《狗日子》纪录片主人公,1932年出生于河北沧州。20岁结婚,因老婆闹分家,半年后离婚,打了一辈子光棍。2003年开始捡废品,收养十几条流浪的猫狗,同时供侄子上大学。年过八旬的他,自食其力,饿了就去卖废品,换来钱买吃的,虽然生活不容易,但他活的很潇洒自由,活的铿锵有力,活出了自己的尊严。每个人的生活都能活出自己的艺术,但他却能传递给我很多正能量。
这是部非传统式的纪录片,将一位老人的日常生活展现在一年四季当中。当年离开北京时,除了一些旧衣服,老人只带走一些照片和自己工作多年获得的奖状,对于习惯了城市生活的老人来说,在退休后选择来到这个陌生的村庄,还是源于当年他和老伴的一个约定。老俩口为了安享晚年,早就计划好退休后离开北京,找一处风光秀美的山村过清静的田园生活。然而世事难料,刚刚退休不到一个月,老伴就因为心梗去世,突如其来的变故,让老人有些措手不及,处理完老伴的后事,带着她的遗愿找到这里,久留下来。
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每年都迎来无数梦想者的挑战,夏伯渝是第一位靠假肢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的中国“硬核大爷”!1975年夏伯渝加入中国登山队,在攀登珠峰时因帮助队友,导致自己因冻伤而双小腿被截肢,但他并未放弃自己登顶珠峰的梦想。在经历双腿截肢、癌症侵扰、病痛折磨的43年里,夏伯渝五次冲击珠穆朗玛峰,凭借自己的坚持不懈与热爱,最终于2018年5月14日被珠峰接纳,在69岁高龄成功登顶。这使他成为无腿登顶珠峰中国第一人,也是继姚明、刘翔、中国奥运代表团和李娜之后获得劳伦斯世界体育奖年度最佳体育时刻奖的中国人。
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的纪录片,长津湖之战为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的东部战线,是朝鲜战争中最惨烈的一次战役。当时,志愿军九兵团以16万优势兵力在朝鲜东北部的长津湖地区成功分割包围了美军陆战1师和步兵第7师一部共约3万人。美军陆战第1师遭受重创,伤亡减员达13961人。重创美陆战第1师的志愿军第9兵团也付出了极大的代价,部队战斗减员达14000多人,因冻伤造成的非战斗减员更是有30732人之多。由于严寒、补给不足、火力差距和美军空中优势等原因,志愿军虽然未能达成全歼陆战1师战役目的,但这一仗扭转了中朝联军被动防御的局面,彻底让“联合国军”妄图三个月拿下朝鲜的幻想破灭了。长津湖战役创造了抗美援朝战争中全歼美军一个整团的纪录,迫使美军王牌部队经历了有史以来“路程最长的退却”。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1月23日,武汉关闭离汉通道。900万武汉人与来自全国各地医疗系统及其他行业的一线人员,一起打响武汉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武汉日夜》内容来源于从疫情开始,武汉当地三十多名摄影师在抗疫一线持续拍摄数月,多达数千小时的素材之中。影片以医院重症监护室医护人员及病患为主线,以深夜运送孕妇的志愿者为辅线,展现与疫情抗争、与死神决斗的动人故事,这些“平凡人”在疫情面前不舍昼夜、不惜生死、守望相助、共克难关。 所有的至暗时刻,心中总会有光。所有的天方夜谭,都抵不过事在人为。所有的微不足道,都蕴含生活的力量。疫情之下,武汉的日夜,不止空旷的街道,还有努力生活的身影,更有“破茧而出”的新生,他们无所畏惧,迎接阳光。在这座英雄的城市,900万人将继续迎来一个个清晨和黄昏。他们的面孔,模糊又清晰。他们的名字,普通又独特。他们的生活,平凡又有份量。
这是是一部聚焦世界超大城市治理共性问题的纪录电影。它以北京 “12345” 热线接入的市民电话为线索,通过纪实拍摄手法,呈现了北京这座拥有超过 2100 万常住人口的超大型城市市民生活的鲜活故事。 影片以 12345 北京市民热线服务中心接入的市民诉求电话为线索,串联起话务员的成长、停车难、老楼加装电梯、市民打分机制、数字化智能化治理方式等 7 个故事。从不同侧面讲述北京市接诉即办改革实践,开掘 “以人民为中心” 的社会综合治理方案,重构基层治理格局的创新探索,涉及敏捷治理、韧性治理、主动治理、依法治理、多元治理、数智治理等方面,旨在为观众呈现 “以人民为中心” 的城市治理理念和实践成果。
本站所有资源均收集自互联网,版权归原创者所有。
© 2025 追剧网